牢记殷殷嘱托 书写精彩答卷
5月的清晨,朝阳冉冉升起。
从悠悠白河到巍巍伏牛、从赊店古镇到丹江口库区……渐次披上霞光,如同领袖的关心关怀一样,给南阳儿女以温暖和力量。
两年前的这个美好时节——2021年5月12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南阳视察,肯定了南阳的奉献担当,对水源地提出了更高期许,为南阳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极大地激励着千万南阳儿女在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嘱托,声声入耳;壮志,念念于心。
两年来,全市上下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转化为对党忠诚的政治信仰,转化为加快高质量高效率跨越发展的强劲动力,转化为造福人民的务实举措,党员当先锋、企业当主力,建强副中心、奔向新辉煌,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全面起势,用智慧和汗水、忠诚和担当,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精彩的“南阳答卷”!
观念大转变——提振干部精气神
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解放思想来领航。我市把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南阳视察带来的思想伟力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抢抓机遇、放大效应,奋力推动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企业至上、企业家至上”的理念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入人心。南阳企业家不会忘记收到的两封信:一封是2021年7月市委书记朱是西刚到任时,给企业家们发出的“感谢信”;另一封是2022年春节前夕,收到邮政快递送上门的市委书记的“慰问信”。“两封信”的背后,是营商环境取得的重塑性变化,是党员干部思维重塑、观念重建的生动缩影。
图片
2021年8月18日,市委书记朱是西在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掷地有声地向广大党员干部接连提出七个问题,直击南阳观念能力作风“疮疤”,这犹如春天的一声惊雷。
“观念能力作风建设年”“观念能力作风提升年”活动相继开展,犹如春雷之后的一场及时雨,让春回大地的南阳万物萌发、生机盎然。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变“过得去”为“过得硬”,变“下限”为“上限”,变“低标”为“高标”,变“随大流”为“争一流”……观念一变天地宽,方方面面的潜能被充分释放出来了。
——干事创业热情高涨。抗击疫情中,广大党员干部同心、同向、同行,筑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1050”专项攻坚中,市住建、城管系统除夕前还在为光亮工程、拆除违建等加班加点;项目建设主战场,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主会场设在南阳的全省第七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成功举行,广大党员干部以“人一之,我十之”的拼劲加快发展。
——政务效能持续提升。加快推广应用“宛快办”APP,实现66项民生事项“秒批秒办”、97项民生事项“一证通办”、2085个事项“一窗通办”、104个主题服务事项“一件事一次办”,不见面审批、最多跑一次事项分别达到98.7%、99.3%,“无证明城市”和政务服务“极简极优”品牌愈擦愈亮。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我市定期开展市场主体“评市直单位、评重点科室、评基层站所”活动,设立“骏马奖”“蜗牛奖”,争先创优的导向更加鲜明。“万人助万企”活动开展以来,在全省率先实现企业类市场主体包联全覆盖,包联干部由7730人增加到5.2万余人,包联企业由1.1万家扩大到18万家,累计收集解决问题1.6万件,有效破解了一大批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难题,充分激发了企业发展的潜能和信心。
“工作落后无地自容、不是一流寝食难安”已经成为常态。全市上下“抢、争、拼”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极限思维转观念,极限努力争第一,极限尽责提效能,极限奇迹拼目标。
城市大更新——华丽蝶变焕新彩
我市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与推进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实践统一起来,按下了城市更新提质的快进键。“南阳,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这句宣传语正向世人展示着南阳城的精彩蝶变。
晨曦白河、群鸟翩跹。居民或在繁花锦簇的游园、或在曲径通幽的步道、或在宽阔整洁的广场,踏着轻快的脚步轻轻唤醒静息的城市。摄影爱好者接连按下快门,镜头中的南阳,颜值与内涵兼具,“点亮白河、引爆南阳”靓姿初显。
宜居宜业的环境得益于轰轰烈烈的“顽疾清理战”、力度空前的“城市大扫除”……清洁城市美化家园“1050”专项攻坚行动像熊熊大火,点燃了南阳干部群众的奋斗激情。拆除未批先建、私搭乱建2600余处、70余万平方米,广大群众拍手称赞。中心城区主动对标对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标准,高标准新建公园游园54个、完成张衡大道等20条道路绿化提升。新城区从无到有,老城区加速更新,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65平方公里、人口163万人。
从城市发展需求出发,以群众满意为落脚点,中心城区一块块“硬骨头”被啃下,一个个痼疾被根除。林城相依、水城相融、绿廊纵横的优美环境不断刷新群众感知,让幸福的底色愈加浓郁。优美的环境让城市面子有了颜值,功能的完善则让城市里子有了内涵。
梅溪路南段、滨河大道黄龙庙段、如意路等数条困扰群众多年的“断头路”成功打通,顺畅的不仅是道路,更是民心。
我市在城市建设管理中,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每一座公园、每一条街巷、每一块绿地中。完成“中心城区停车场专项规划”编制,启动7处新建停车场建设工作;完成水系及景观规划方案编制,实现8条内河常态化补水换水,保持水清、水足、水好;实施中心城区公园游园、道路绿化、出入市口改造等“六大工程”,让绿色成为南阳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亮丽名片;排查383条道路路灯设施,检修路灯7042盏,率先完成市管路灯亮灯率98%、区管路灯亮灯率90%以上;高标准、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率的夜景亮化提升工程点亮城市夜空,共筑多彩南阳……不断推动城市道路“洁化”、交通“智化”、环境“靓化”、管理“序化”,精细化的建设和管理带来的城市变化,正成为南阳市民可感、可触、可知的日常。
美丽举目可见,幸福触手可及。点点滴滴的变化,正汇成强大力量,推动更加宜居宜业宜创宜游宜乐宜养的新南阳,阔步走向未来。
文化大弘扬——中医圣地气象新
“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首站就来到医圣祠,为南阳中医药事业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
苍柏翠竹、绿树繁花。中医祖庭医圣祠,静谧厚重让人肃然起敬。而墙外,世界中医药文化地标——医圣文化园英姿初显。
“总面积689亩的医圣文化园以‘汉风汉韵’为基调,一期文化传承区达321亩,相当于30个足球场,未来这里将是国内惟一一座泛博物馆建筑群落,从建筑到场馆陈列展览再到地面药用植物,全部体现中医药文化主题。”张仲景博物馆馆长刘海燕说。
医圣馆、仲景书院、中医药科普馆、中医药体验馆、中医抗疫馆、中药标本馆等已建成的主体建筑雄伟壮观,与医圣祠形成了完整的医圣文化传承脉络。
药益宝创意园去年建成,电商全面入驻运营,企业规模壮大了两倍,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是我市中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我市大力实施“宛药振兴”“艾产业高质量发展倍增”和“中医药+”计划,2022年建成3家“定制药园”、6家“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基地”、6家“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全市中药种植面积达195万亩。尤其,我市精耕细作小艾草,成就百亿大产业。先后制定4项“南阳艾”地方标准,12家艾草企业新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获得艾产品专利100多项,建成艾灸馆283家,南阳艾产品占全国市场70%以上,艾产业年产值130亿元,“世界艾乡”品牌正在打响。
同时,启动仲景文化引领工程,成功举办了第十届仲景论坛暨第五届中国艾产业发展大会,设立了13个仲景论坛分论坛、4个中国艾产业发展大会分项活动。策划并成功举办了首届医圣拜谒大典,创设“中医药文化夜市”,已举办活动200多场,惠及30多万人次。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南阳首届健身气功八段锦锦标赛,连续举办245期“仲景大讲堂”活动,成功举办了2022首届仲景文化宣传周活动,仲景文化名片愈擦愈亮。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南阳医院”去年7月正式挂牌运营,全市100%的乡镇卫生院建有中医馆,“示范中医馆”共55家,示范率43%。在全市开展“万名中医师家庭签约服务活动”,2022年签约821.8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85%,中医药事业实现提质提效。
从医圣祠到医圣文化园,从中医文化大市到全国中医药名都,我市中医药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为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注入了无穷活力。
生态大优化——一渠清水润北国
丹江口库区,一望无际的江面清莹透彻、水花翻涌,巍峨矗立的渠首大坝上,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吟诵“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这句诗既是对我市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的肯定,也是做好下步工作的期许。
两年来,全市上下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载体,奋力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南阳。
日前,“出彩河南人”2022感动中原年度人物揭晓。我市淅川县太子山林场护林队被评为2022感动中原年度人物(集体)。
太子山林场地处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核心区。自1975年以来,两代护林队员接力扎根荒山,植树造林、育林护坡,治理水源地水土流失,用48年时间培育出2.8万多亩茂密林地,成为守好汩汩清流的最好“卫士”。
如今,我市各县市区高质量推进以国土绿化试点示范、国储林项目建设和石漠化治理三大工程为重点的造林绿化,至目前,全市森林面积达到146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0.51%,森林蓄积量达到4083万立方米,造林总量连年位居河南省首位。
底色更绿,环境更优。我市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末端严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开展污染防治“四季攻坚”,打好打赢蓝天保卫战。空气环境质量连续3个月保持全省前三名,获得省级生态补偿金1141万元,位居全省第一。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水缸”和“水龙头”所在地,我市始终扛稳扛牢“一渠清水永续北送”政治责任,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水平。全面彻底开展“守好一库碧水”专项整治,拆除库区违建16.8万平方米,恢复有效库容530万立方米。持续大规模推进造林绿化,石漠化治理和困难地造林经验全国推广。成立库区水上综合执法支队、常态化开展巡库监管和部门联合执法,有效守护库区水质安全。2022年底,丹江口水库以第一名入选省“首批美丽河湖”。
目前,南水北调工程总干渠运行安全平稳,供水调度有序。通水以来,累计调水超过545亿立方米。
同时,我市顺利入选“十四五”全国100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成功摘取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金字招牌,跻身联合国首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奏响了绿色发展的壮美赞歌。
经济大跨越——隆起发展新高地
“一方面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也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更是立国之本,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市视察时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
两年来,我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兴工强市”战略,大抓产业、抓大产业,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加快构建优势突出、聚链成群的现代产业体系。2022年,全市经济总量4555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在全国百强城市中不断争先进位。
新春伊始,按照“跳起来摘桃子”的原则,我市确定了经济增速“保8争9”的目标,激励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用极限思维、做极限努力、尽极限责任、创极限奇迹,以“开门红”促“季季红”保“全年红”。
各县市区,一个个如火如荼、你追我赶、比拼争先的建设场景释放着催人奋进的蓬勃力量:
——在邓州市,大年初六,6个驻外招商专班出征,把春节过成“招商节”,与北京首农集团、四川昊特铼公司等27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在卧龙区,中欧智能医疗及光电创新创业产业园项目工地上塔吊林立、车辆穿梭,建成运营后,预计实现年产值30亿元,可提供3000个就业岗位;
——在内乡县,3月1日,投资百亿元的“桃花源(青杠树)抽水蓄能项目”成功签约,项目建成后,每年将新增35亿千瓦时“绿电”。
——在镇平县,招商团2月份外出招商历时13天,先后奔赴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对接企业21家、商(协)会6个,达成合作意向15个,预计投资额超160亿元;
…… ……
随着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全市呈现出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大小项目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尤其是,绿色食品产业规模达到1400亿元,实现千亿级产业“零”的突破。
一季度,我市10个经济指标进入全省前三:地区生产总值1060.6亿元、增长6.5%,总量、增速均居全省第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9.8%,全省第三;税收收入增长15%,全省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24.8%,全省第二;农业总产值增长3.9%,全省第二;工业用电量增长9.2%,全省第三;商业增值税增长49.7%,全省第三;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7.7%,全省第三;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3.9%,全省第三;邮政业务总量增长15%,全省第三……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进入第一方阵,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全面起势!
乡村大振兴——绘就三农新画卷
“脱贫攻坚之后,乡村振兴就是重中之重。”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南阳儿女始终牢记心间:站位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工作大局,我市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纳入全市“一二三六十”工作布局,提出了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战略目标。
如今,广袤的田野乡村“争星”大战如火如荼展开,通过“五星”支部创建,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竞相出彩的澎湃动力。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基层党建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度不高等问题,我市对照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开创性推出“五星”支部创建行动方案,4528个行政村展开“争星”大战,2843名“五星”支部创建指导员躬身入局、高台起势,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效经济为引领,我市持续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特色产业加快发展。重抓花、药、果、菌、茶等五大特色产业,发展花卉苗木58万亩、中药材190万亩、优质水果58.5万亩、食用菌5.1亿袋、茶叶24.5万亩,生产规模均位居全省前三。产业融合持续推进。以牧原集团、想念面业等为龙头的八大产业集群77家重点企业销售总收入达1344.88亿元、增长45.3%,30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销售总收入达1494.75亿元,增长10.1%;新创建4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4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8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创建数量位于全省前列。质量品牌持续提升。新创建中国农业品牌名录两个、省级农业知名品牌23个,我市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和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仗。沿着平整宽阔的水泥路面走进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红顶白墙、规范整齐的农家小院,美观大方、款式新颖的太阳能路灯,每家每户门前竞相开放的鲜花……邹庄村的变化是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我市创新开展了户厕改造、千村万塘综合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农村道路整治、村庄绿化、村庄亮化等“六大行动”,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荣获全省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总评第一名。两年来,全市共创建“美丽小镇”70个、“四美乡村”505个、“五美庭院”51.6万户,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市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按照“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的“三稳”要求,持续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进一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全年粮食总产实现143.11亿斤,已经连续五年超过140亿斤,实现了“十九连丰”。
民生大改善——幸福生活节节高
“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朴实的话语、深沉的情感,彰显着人民领袖“一切为了人民”的情怀。这是巨大的鼓舞,更是无尽的鞭策。
时光流转,初心不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重要论述早已在南阳扎根生长。
从市七次党代会提出“实施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建设幸福美好家园”到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快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再到全市20项重点民生实事出炉,传递出一个鲜明信号:抓民生就是守初心!
有大决心。“以政府带头过紧日子来更好保障父老乡亲过好日子”“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为群众创造高品质的生活”……这些铿锵有力的表述,是人民至上的通俗表达,是用心用情用力的朴素告白,体现的是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的担当。
有大投入。坚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为民实事只多不少、惠民力度只强不弱,2022年,全市民生领域支出总额620亿元,占全市财政支出比重达80%。
有大成效。高标准规划建设市职业教育发展中心,扎实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打造市县乡村四级就业服务体系,新增技能人才34万人、高技能人才11.6万人,在全省职业教育大会作典型发言。扎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心城区17所完全学校建成投用,普通高考一本上线率实现“十二连增”,一本上线人数总量、增长总量、增长比率均具全省第一。大力推进健康南阳建设,市中心医院、中医院、口腔医院等重点项目加速推进,全市三级甲等医院数量位居省辖市第一。着力打造“六专六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全市182.5万名老年人全部纳入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圆满完成省市重点民生实事,在全省网上“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中排名第一,被评为2022年省重点民生实事工作突出单位。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
面向未来,南阳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指引,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部署要求,勇挑重担、不负重托,高效闭环、突破争先,奋力加快水源地高质量高效率跨越发展,加快高水平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努力在全国百强城市排名中不断进位,以实干实绩回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省委的关怀厚爱!
来源:南阳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