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不可忍,治疗疼痛的20个药方(11-20)
疼痛一症,可见于临床各科及多种疾病。病因不一,治法各异,倘能结合选用治痛药对,往往可增强疗效。今略举数对,以示梗概。十一、佛手、香橼理肝胃气滞:
佛手与香橼功效相近,香气浓郁,温而不峻,既能调理脾胃气滞,又能舒肝解郁止痛。《本草便读》谓佛手:“理气快膈,惟肝脾气滞者宜之。”
二味配伍,对肝郁气滞、脾胃气滞所致的胁痛、胸闷、脘腹胀痛等症,亦增疗效。切不可因其平淡而等闲视之。
十二、川楝子、延胡索疏肝郁泄热:
川楝子苦寒降泄,长于疏肝泄热,解郁止痛;延胡索辛苦温通,李时珍谓其“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
二药合用,疏肝泄热,行气止痛,而尤善于止痛。对肝气郁滞、气郁化火所致的胸腹胁肋疼痛、痛经、疝气痛等症,其功益彰。
古方金铃子散,即此二药组成,《本草纲目》曰:“用之中的妙不可言,方虽小制配合存神却有应手取愈之功,勿以淡而忽之。”
十三、七叶一枝花、青木香解热毒消肿:
七叶一枝花与青木香,苦寒清热。
二味合用,最擅长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治痈肿疮毒,咽喉肿痛,尤其毒蛇咬伤等症,无论内服、外用,皆有良效,故在民间被广泛应用。
俗谚云:“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痈疽如遇著,一拟手拈拿。”确非虚传。
十四、橘核、荔枝核行气散寒凝:
橘核与荔枝核,其性偏温,主入肝经。
二味成对,长于行气散结,散寒止痛,用于厥阴肝经寒凝气滞所致的疝痛,若能加配小茴香、吴茱萸等温肝止痛之品,更能奏效。
十五、五灵脂、蒲黄活血化瘀滞:
五灵脂与蒲黄,皆入血分,前者能通利血脉而活血散瘀;后者能行散滑利而行血消瘀。
二味伍用,功专活血化瘀止痛,用于一切瘀血疼痛,如胸痹、胃痛、腹痛、疝痛、痛经、产后腹痛及跌打肿痛等。
前人用二药为末冲服,每于不觉之中诸症悉除,不禁欣然失声而笑,故名“失笑散”。
十六、白芍、甘草敛阴缓挛急:
白芍酸收苦泄,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甘草具甘缓之性,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白芍味酸,得木之气最纯;甘草味甘,得土之气最厚。
二药合对,有酸甘化阴之妙用,共奏敛阴养血,缓急止痛之效,适应于肝脾失和、脘腹挛急作痛及血虚筋脉失养的四肢拘挛作痛等症。
十七、高良姜、香附温中行气结:
高良姜辛散温热,善散脾胃之寒邪,功长温中止痛。《本草正义》云:“良姜大辛大热,洁古谓辛热纯阳,故专主中宫真寒重证。”;香附辛开苦降,善疏肝气以解郁,功擅行气止痛。《本草正义》谓:“香附辛味甚烈,香气颇浓,皆以气用事,故专治气结为病。”
两味相协,用治寒凝气滞,胃脘疼痛,均有良效。
十八、当归、川芎调血中之气:
当归与川芎,辛散温通,皆为血中之气药,实具通达气血的功效,又善止痛,故常相须为用,以治多种血瘀气滞证,如经行腹痛、产后腹痛、跌打损伤、疮疡肿痛、风湿痹痛等症。然当归以养血为主。《本草正义》云:“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川芎性善走窜,通达周身,以行气为最。前人谓之“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临证时不可不辨。
十九、䗪虫、续断愈骨折损伤:
䗪虫擅长破血逐瘀,又能续筋接骨;续断功长通利血脉,强壮筋骨。《本草求真》谓:“续断,实疏通气血筋骨第一药也。”临证治疗跌打损伤,筋伤骨折之证,不仅要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而且需用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之品,以续筋接骨,促进筋骨生长。
二味同用,活血止痛,补肾健骨,对骨折损伤等症,十分合拍。倘能视证情配伍当归、党参、乳香、骨碎补等,效果更为理想。
二十、艾叶、香附暖气血调经:
艾叶与香附,辛散温通,其气芳香,皆能温经散寒,理血利气,调经止痛。唯前者以除沉寒痼冷为主,后者以开郁散气为要。
二药参合,温开并举,合治下焦虚寒,肝郁气滞之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少腹冷痛,胁肋胀痛者有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