樗根皮+枳壳+甘草,可治里急后重,老跑厕所!
宋代是个特别重视医学的时代,不仅学者文人喜欢笼中捉鸡当“儒医”,就连科学家也心痒痒插一手。比如刊行于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的《苏沈内翰良方》,就是由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牛人沈括所撰的《良方》与大文豪苏轼所撰的《苏学士方》两书的合编本。
本书除记载临床各科的部分单验方,或后附医案外,还论述了医理、本草、灸法、养生、炼丹等内容。对部分搜集的药方进行了改良和发挥,还对汤、散、丸等药物剂型的功效特点作了阐述。
经典方剂:樗根散
治水泻、里急后重。数走圊(厕所)者
水泻与里急后重有什么区别?
腹泻前,会有腹部疼痛,迫不及待想解手的感觉,医书称之为里急。拉肚中,想解又解不出。医书称之为厚重。
跑了多次厕所,终于解出来了,却是如水泻下,医书称之为水泻,注泄等。
这些腹部不适是由什么导致的呢?
这就要揪出湿热和气滞两个罪人了。
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加上饮食易食生冷,致消化不良,以致脾虚而水湿内停。是极易发生湿热型里重后重的时节。
湿热之邪,会壅滞肠道,令气机阻滞而里急腹痛欲便。
气机阻滞后,水湿运化不畅,郁而化热,下迫大肠而腹痛后重。所以每见湿热气滞同时存在又各有偏重。
湿热里急后重症状:腹部疼痛,急迫欲便,便时窘迫,肛门坠胀而灼热,下痢脓血,发热口渴,脘腹胀闷,舌苔黄腻,小便短赤,脉多滑数。
气滞型里急后重,通常和心情相关!肝郁会导致胃不和,以至稀里滑拉泻下,多表现为腹胀痛或窜痛,甚至连及胁肋,一痛便想便,便后痛减,排便不爽,肛门坠胀,便下脓血,脉弦。
樗根散,正是湿热和气滞并治,并偏于治气滞之方。
组成:樗根皮30克,枳壳15克,甘草0.3克(炙)
樗根皮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根部或干部的内皮。性味苦涩,寒。入胃大肠经,能除热,燥湿,涩肠止血等。治久痢、久泻、肠风便血等。
枳壳性味苦、辛、酸,温。苦能燥湿,辛能行气,温能补益,又归脾、胃经。理气宽胸,行滞消积。治胸膈痞满,胁肋胀痛,食积不化,脘腹胀满等。
灸甘草性味甘能补中,平性是个好好先生,与心、肺、脾、胃都能搞好关系 。具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的功用。
三味合用,樗根皮燥湿去痢,枳壳理气宽胸,行气导滞,使以灸甘草顾护脾胃,保护胃气。由此,本方所治,一目了然。
最后,一个关键问题,樗根散的制法服法是怎么回事呢?
上药捣烂成细末,每服2钱,在吃饭前用米粥汤送下。加以米粥送服,意在益脾胃,对泻下引起的大肠虚弱有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