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发表于 2023-4-6 17:31:32

有趣的地名31——南阳首次起义地,古镇悠悠千载事!

认真看一下唐河县地图,全县也有一条环形公路,串联起全县的乡镇。

我环游过全镇,2021年5月我又环游了全县。

从桐镇出发,向南就是白秋街、张店镇。

而且近代南阳第一次武装起义就发生在白秋古镇。

白秋古镇


白秋,现在是张店镇下辖的行政村,古代是一座集镇。大概是在明代兴集。

相传,街北曾有一株开白花的大楸树,故名白楸店,后来俗读为“白秋”。

解放前称白秋镇,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曾为唐西县爱国民主政府驻地。

今聚落成方形,主街“十”字形,逢单日集,在唐河县城西三十六里处,是桐河、桐寨铺南去郭滩的必经之路。

街北有一条小河,当地人称泥河,河上有汉王桥横卧在清波之上,据说与光武帝刘秀有关。

河北岸地势峥嵘,视野开阔,桐寨铺镇从远处看,是四周的制高点,也是一个大岗。

向南十八里是白秋,正好到此形成下岗坡。

风水先生们,都说这白秋此处是一块灵气荟萃的宝地。

南阳第一次武装起义

1926年5月,河南省南阳地区的第一个党支部,在南阳城南的刘宋营村诞生了,创建了中共南阳第一支部。

而创建第一支部的第一人正是杨士颖。

杨士颖,南阳白河镇常庄人。

1921年,杨士颖不满父母安排的包办婚姻,毅然与同学刘实中、崔琮钧一起,赴上海浦东中学学习。

1924年,杨士颖考入上海大学英国文学系,在此,杨士颖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进步很快,同年,在上海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间,他常为河南青年协社上海支社撰稿,宣传革命理论,并主办小报、编写小册子,寄往河南青年协社,对河南青年学生运动产生了一定影响。

1926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特别会议,上海党组织遂派正在上海大学上学的中共党员杨士颖,率先回到河南开展工作。

杨士颖首先到了开封,找到在中州学院任教的同乡、毕业于上海大学的中共党员刘友三和朱冠洲,通过他们和豫陕区委取得了联系。

为迎接和支援北伐军做准备,豫陕区委随即派刘友三、杨士颖、朱冠洲三人即刻回到家乡开展工作。

返回南阳后,他们以不同职业作掩护积极开展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考验,经杨士颖、刘友三介绍,首先发展杨士颖的同学刘实中入党。

1928年4月,南阳县委和刘宋营党支部研究决定发动农民起义。

刘福僧任政委,刘实中、刘协中任正、副指挥长,带领10余名队员,夜袭白秋镇税局,烧毁了税局的文件和账目,砸毁了箱柜桌椅,痛打了首恶人员。

并在白秋街上张贴“反对苛捐杂税”、“打倒土豪劣绅”等标语,宣传我党主张。

打响了南阳农民革命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此次起义的成功,发生在唐河,极大地鼓舞了共产党组织和农民自卫团成员。

根据这次的成功经验,他们又攻打土寨公所、桐河乡劣绅徐九太太和唐河县枣园村劣绅王仁甫。

这次农民起义是共产党领导南阳县农民进行武装斗争的地一次尝试,打击了地主豪绅的反动气焰,震动了国民党反动当局,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

为以后开展武装斗争培养了骨干,积累了经验,对推动南阳革命历史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宛西中学


当时的唐河风云人物曲令铎,深知教育对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是多么重要,他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实现以实力救国的理想。详情见唐河英雄人物7——他是抗日英雄,忠义可嘉!本地颇具影响力!

当时,唐河以西很大的区域没有中学,甚至在偏僻的乡村连小学也没有,儿童失学现象十分严重,成为国家民族的重大损失。

曲令铎决心在唐西办一所中学,他到处奔走,大力宣传“教育是立国之本”的道理,争得乡绅名流和各界人士的支持。

唐西中学初创,事务千头万绪,而且经费支出举步维艰。曲令铎与人昼夜谋划,殚精竭虑。

资金不继时,曲令铎四方筹措,并把自己微薄的薪水也贡献出来。曲令铎的夫人让孩子们省吃俭用,全力支持丈夫的办学事业。

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努力,学校设施基本完备,后边有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楼供教师住宿,教室、学生宿舍、学生食堂、餐厅、图书馆、阅览室、仪器室、大操场一应俱全。

还特请孙连仲为唐西中学题写了校牌。

1941年开始招生,唐西广大区域的学生云集于此。

因为学校管理严格,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较高,唐西中学声誉日隆。

后来南阳、新野、湖北的一些学生也到这里求学。

唐西中学的所在地“白秋”,在当时是方圆百十里的大镇名镇,寨墙高耸,护寨河宽深,商业繁华,交通便利。

唐西中学建成后,对白秋及周边帮助很大。

宛南老荒坡


相传以前,老荒坡是白秋街大户人家的放马场。

日军侵华时期,为抵抗日寇和匪患,当地百姓从老荒坡取土修寨筑墙,因此老荒坡成了洼地,杂草荒芜,被人遗弃。

当地流行着“宛南老荒坡,到处坷垃多,种田苗不长,栽树树不活,兔子不打洞,鸡子不落窝,一到老荒坡,两腿便哆嗦”的顺口溜,可见老荒坡的凄凉。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唐河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当地农民,投身农业生产建设,经过辛勤的奋斗,改变了老荒坡落后的局面。

老荒坡通过多年耕耘,是处绿荫葳蕤,花果馝馞。

当地又开始流传着,“旧日老荒坡,让人没法说,现在老荒坡,利民好处多”的顺口溜。

古镇张店


张店镇,位于唐河县西南部,河南油田腹地,紧邻省道,交通便利。

总面积124.4平方公里,排名唐河第10,耕地11.5万亩。辖24个行政村,146个自然村,354个村民小组,7.1万人。

境内有鸭河区二分干渠流经,水利设施完善。

北部和东部,岗沟相间,且有4条南北走向的山岗, 地势较高。

西部和南部,较为平坦,地势较低,占全镇面积的 60%。

绵延河的两支流分别流经东部和西部。

清代属桃园保。民国 10 年属寨铺区,民37年为唐西县第三区,民38年5月为张店区。

建国后,1951年8月属白秋区,1955 年9月属桐寨铺铺区,1956 年2月为张店中心乡,同年12月属桐寨铺区。

1958 年5 月为张店乡,同年10 月属桐寨铺人民公社,桐寨铺人民公社为全县第一个人民公社。

1961年8月为张店人民公社。1983年12月为张店乡。

1985年10月为张店镇,之所以撤乡设镇,是因为当时张店经济发达。

当时大兴镇办企业,随当时油田开发日益兴旺,主要有建筑公司、电扇厂、砖瓦厂、猪毛加工厂、面粉厂、采煤队等。

当时张店镇产的电动吹风机,获得乡镇企业名优产品称号,远销新加坡、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集市靠近河南石油勘探局机关,商业发展较快。今聚落呈块状,老街东西向,逢双日集。

1985 年扩建南北街一条,与老街交为“十”字形。为张店镇政府驻地。

元朝末年,有张姓自江西吉安府(今吉安市),迁徙到此地开设饭店,逐渐兴起为集市,因姓而得名。

除了白秋、张店,还有一个胡集街。

胡集街原名移河镇,只因该街胡姓势力较大,改名为胡集。

该街呈方形,主街东西向,与老街相交为“丁”字形,逢单日为集。当地有名的特产为胡集黄酒。

悠久历史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东汉末年,曹操与刘备在汝南三次交手。

后来刘备投靠刘表,驻军新野。在新野之战中,徐庶用计破了曹军的八门金锁阵。

曹操听闻破阵之人正是徐庶,他抓到了徐庶的弱点。在知晓徐庶为人非常孝敬,立即派人将徐庶的母亲劫持至许昌,并骗徐母写了一封假的书信,骗徐庶去曹营。

徐庶救母心切,只得与刘备挥泪告别,徐庶临走前留下了“元直走马荐诸葛”的故事,为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做了铺垫。

刘备送别徐庶的时候,两人依依不舍,岗上有树丛遮住了视线,他命令士兵把树都砍了,后人将二人话别的土岗称为徐庶岗。


这个土岗在张店镇前刘岗村。

后人在此建立了一个徐庶阁,供奉着徐庶的塑像。

在张店镇后岗村,村后的高岗上,有两座古墓叫“刘双冢”。两冢相距55米,呈东南、西北向排列。

西冢底径25米,高6米,封土为半圆球形。

东冢在1979年遭到破坏,属砖券墓,出土有绳纹砖和几十块印纹砖。

印纹砖有34x37厘米、35x37厘米两种。

砖上的图形有两种:一种是中间有三排共6株长青树,树空施4个云纹,四周饰4个菱形图案;

另一种中间有首衔环,外围是16个方块印纹,每个方块正中有一大圆,大圆外有一圆环,圆上有4条短线指向四角的圆点,两条短线中间饰圆点3个,砖的边缘饰条形凹窝纹。

两种砖的图案各为一个单独的印戳。

根据出土的文物,该双冢属东汉早期墓葬。

张店知名人物

马新朝,1953年11月24日,出生于南阳市唐河县张店镇马营村一个农民家庭。

2002年,马新朝49岁,由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长诗《幻河》,震动中国诗坛。

2003,马新朝50岁,长诗《幻河》荣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详情见唐河风云人物10——他的诗歌荣获鲁迅文学奖!在河南是第一位!

他是河南诗坛的领军人物!

1967年10月,陈涌泉,出生在唐河县张店镇陈岗村,一个农民家庭里。

国家一级编剧、当代著名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现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兼河南省剧协副主席、秘书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

那个时代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相当贫乏,唱戏是农村最隆重的事情,看戏就成了当时最高的文化享受。

一有机会,陈涌泉和一群小伙伴们追着大人们去看戏,十里八里、爬高上低、忍饥挨饿、乐此不疲。

那时候他觉得戏台子是多么的神圣壮观,舞台上的艺人是那么的光彩照人,戏曲里的人物他如数家珍,一些段子时不时的哼上几腔,是标准的听着地方戏长大的农家娃。

如果说二十年来河南的戏剧创作始终与一个人的名字相连,那这个人就是陈涌泉。详情见唐河风云人物11——陈涌泉用豫剧激活鲁迅文学!荣获曹禺戏剧奖!

可以说,在河南戏剧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上,陈涌泉都是走在前面的人。

陈涌泉的《程婴救孤》,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登上美国百老汇剧院的剧目,开创了我国地方戏百老汇演出的先河,豫剧由此被美国戏剧界称为中国歌剧。

张店牛氏

在南阳市各县区,都有牛姓分布,而最集中者要数唐河。

在唐河,牛姓的主要集中地在张店镇,其次是毕店镇​。

张店镇有牛大门、牛二门、牛三门、牛四门、牛五门、牛六门、牛八六个村,成为​牛姓的聚集地。

那牛七门在哪里?它在湖北省老河口市。这背后又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牛氏,商汤后裔也。殷微子封于宋,去之日曰:为人不可无姓。时日当正午,即以“午”字出头“牛”字为姓,此牛氏命姓之本源。

宋微子后代司寇牛父败狄长丘,战死,子孙以王父(祖父)字为氏,故牛父为得姓始祖。

战国后期,宋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子孙散亡各地。

唐河牛氏自洪祖五子牛捷,元末打锅离散后,先在郑州东北牛家岗安家。

其第三子牛亮,明朝初年游学至唐河,于桐寨铺西三里牛庄,今曲岗村,兴家立业,其墓人仍在该村​。

唐河牛氏后裔尊其为始祖,此为唐河牛氏家族兴起之始也。

启世祖牛亮,二世牛祖德,三世祖牛从道携家迁居唐河南西岸牛埠口,娶万氏,生四世祖三子:牛顺、牛显、牛贞(少亡),故只有牛顺、牛显。

牛顺娶王、侯氏二妻,生五世祖七子:牛晟、牛昇、牛昶、牛春、牛昱、牛旻、牛景。

后迁唐河西南四十五里处张店以南境内,各居宅第,以门定村,则称牛大门、二门、三门、四门、五门、六门村。

七子牛景跟母侯氏移居湖北光华县(今老河口市)陈堰落户,为牛七门也​。

桐寨铺镇的东张营村,又叫“牛张营”?这是为什么呢​?

牛张营分支祖为唐河亮祖后裔,其分支祖为张店镇牛氏四世祖顺祖第四子春祖后世孙,过继其舅父张公为子。

中兴张氏一族,因不愿改姓,为不忘牛氏本姓,后村名更为“牛张营”,后世繁衍兴旺,称为“张门牛后”,亦张亦牛,牛张不分”。

牛张营张门牛后支系实为牛家血脉,与牛氏同宗共祖,源流一本。

2008年,桐寨铺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东张营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著称。本村最有名的就是大鼓书,其源于唐朝的道情道曲,

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大鼓书表演画面的描绘,可见其历史的悠久。

清代中期以后,历经打磨改造,凝聚成了独特风格的南阳大鼓,从此流传各县,为人熟知。

大鼓书艺人与其他艺术形式表演不同,他们独唱独演不搭班。

主要的道具就是一面直径为八寸的小鼓,开唱时,左手执钢板,右手执鼓槌,边击边唱。仿佛宋代勾栏瓦舍中的艺人,高唱苏东坡的“大江东去”......

大鼓书曲调,散文和韵文一起并用,其句式多以七字句演奏。

大鼓书的唱腔朴素无华,落落大方。表演洒脱自如,浑然一体,语言简朴、生动、形象、接地气,引人入胜。

其形式简单方便,随时随地一人即可演唱,颇受老百姓的欢迎。

厚重的中原文化,随着大鼓书越传越远。

东张营村,已列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正所谓​:

南阳首次起义地,古镇悠悠千载事。

欲知家乡古到今,先从文化了解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有趣的地名31——南阳首次起义地,古镇悠悠千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