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发表于 2023-4-6 17:42:23

有趣的地名3——县名100年,他力主改为“唐河”这个名字!

唐河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古往今来,唐河县的县名多次更改,每一次更改,都有其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


唐河古今沿革


唐河县,夏、商时代,为豫州之域。

周,为申、谢、唐、蓼国地。

秦,置湖阳县,属南阳郡。

西汉、东汉和三国时,为湖阳县(邑),属南阳郡。

晋,为棘阳县地,属义阳郡。

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

隋朝,境内为上马、湖阳2县,属舂陵郡。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省上马县并入湖阳县,废湖州改属唐州(州治今枣阳)。

贞观九年唐州治由枣阳迁至比阳(今驻马店市泌阳)。

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分湖阳县复设上马县,均属唐州。

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上马县更名泌阳县(县治近唐河县城),仍属唐州。

哀帝天佑三年(906年),唐州治由比阳迁泌阳(今唐河县城),唐州更名泌州。

五代十国时,为泌阳县,后梁属泌州,后唐改唐州,后晋改泌州,后汉、后周属唐州。

宋、金,为泌阳、湖阳二县,均属唐州。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年(1265年),分泌阳(今唐河)县复设湖阳县,均属唐州,此时唐州领泌阳(今唐河)、湖阳、比阳(今泌阳)、桐柏4县。

至元三年,废湖阳、比阳、桐柏3县,设湖阳镇、比阳镇、桐柏镇。

并入唐州,后又省泌阳(今唐河)县并入,唐州不领县,属河南江北道。

至元八年(1271年),改属南阳府。

元末,中原兵燹繁多,唐州随之衰落。后虽有山西洪洞移民迁徙,但到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唐县全县人口才5161人,下降巨大。

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废唐州设唐县(治今唐河县城),属南阳府。

洪武十四年(1381年),唐县分出比阳镇设泌阳县(治今泌阳)。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唐县分出桐柏镇设桐柏县(治今桐柏)。

清,沿明制。

中华民国初,为唐县,属南阳府。

民国2年(1913年),更名沘源县,属豫南道。

民国12年(1923年),改作为唐河县。

改县名的现实背景

中国现在有数千个县,但是没有一个县的名称是重复的,现在我们当然习惯了。

但是,在百年前可不是这样的,民国刚刚建立的时候,国内存在大量的“县名重复”现象。

县,是中国近代以来行政区划体系中最为古老、广泛、稳定的基本单元。

民国之初,全国共设有1791个县,而存在重复现象的94个县名,每个最少涉及2县,最多牵扯6县,总共关系221个县。

就是说,全国每8个县中就有1个与他县重名。八分之一,一个难以置信甚至堪称空前绝后的比例!

这221个县,多少不等地散布在全国22个省,平均每省10个,其实多数省份超过10个。

武昌起义,民国新立,肇启新规。

民国政府面对全国县名重复太多的状况,决定对重复县名重新命名,以适应国家行政划别之需。

当时,唐县名同者仅十九,而宋则益为三十矣,明县名重者四十二,而清则倍蓰之矣。洎民国肇造,天下为县,于是二县同名者七十四,三县同名者十有二,四县同名者四,五县同名者三,六县同名者一。稽其总数,实七倍于唐时。

北京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在呈大总统的《拟改各省重复县名撮举理由分别说明请鉴核批示文》(以下简称《请示文》)中,以寥寥数语勾勒出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故对全国重复县名一百二十六处进行重新改名,其规则是:

1、保留设置较为古远、政区较为稳定的地名而改掉重名的其他地名。

2、已开为商埠并且对外条约中涉及到的县名,考虑其影响,虽然设置时间晚,但也尽量不改。

3、保留边疆地区的县名。

对新改的县名,命名方法是:

1、该县曾经用过的县名,或治所曾在该县境内的府、州、郡、军名。

2、以县内或县治所在地的主要自然景观,如山、水、泉名称命名,或加方位字。

3、以县治所在地或县境重要地名及简称命名。

4、以在旧新政区中的方位命名。

5、以祈盼用词命名。

6、以县内两个主要地名的各一字组合而成,或古地名与祈盼词组合。

从唐县到沘源县

据《南阳地区志书》记载:“民国2年(1913年)3月1日,废除厅、州制度,改淅川直隶厅为淅川县……唐县为沘源县……”。

因河南唐县居沘水上游接近源头而名为沘源县。


当时改名的人未能详查,造成遗憾.

唐县更名沘源县,公布之后,唐县上下一片哗然,文人学子对此不符合唐县现实情况的新县名,反应十分强烈,引发民众不满。

当时民国政府,之所以将唐县更改为沘源县,是因为“唐县境内大胡山为沘水之源,水在县南,故名”。

事实上唐县境内并无大胡山,“水在县南”中的“县”指的是泌阳县,与唐县不相符。

因此,唐县多名士绅联名提请省政府重新改名,未能如愿。

从沘源县到唐河县

当时,唐县人李环瀛,清朝末年毕业于河南省法政学堂,曾任河南夏邑县、灵宝县、陕西扶风县县长,后被选为河南省参议员。

到了1920年,李环瀛担任了北洋政府内务府的佥事,他多次向部长申诉此事。

李环瀛拿出直接证据:

泌阳河,古称泌水,长江支流汉江支流唐白河东支唐河的支流。古称比水、沘水及泌水。

泌水发源于泌阳县白云山,古称“大胡山”,流经泌阳县南,到涧岭店出境入唐河县,至源潭南入唐河。

所以,泌水只是唐河的支流,叫“沘源县”名不副实!

李环瀛呈文建议:

查唐河依唐州而得名,为全县众流所归,自北而南直通汉水,舟楫往来,昭人耳目,若命名唐河县,既可存古,又符名实。

最后经过民国政府同意,在1923年3月,将沘源县以其境内的河流——唐河,作为县名,改名为唐河县。


《南阳地区志书》记载,民国12年(1923年)3月改沘源县为唐河县。

沘源县自1913年3月设立,至1923年3月再次易名,10年时间。

一言以蔽之:我县因古唐国、唐梓山、唐州、唐县衍变而来!

1923年2023年,“唐河”这个县名正好100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有趣的地名3——县名100年,他力主改为“唐河”这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