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方城县各街道乡镇的历史及名称由来
方城县的历史前文已介绍,下面介绍各街道乡镇的历史及名称由来。凤瑞办事处
因域内道路而得名。凤瑞路为纪念空军英雄杜风瑞烈士而得名。街道因路得名。2011年撤销城关镇,分设释之、凤瑞2街道。
释之办事处
2011年设立,因域内道路而得名。释之路因纪念西汉法学家、廷尉张释之而命名。街道因路得名。2011年撤城关镇,分设凤瑞街道、释之街道。2017年将清河镇的十里铺村,券桥镇的贾李庄、大黄庄、七里店、闻阎岗、裕西新村共6村划入释之街道。
赭阳办事处
1995年根据方政〔1995〕53号文件命名为赭阳路。因建国初期本县辖区内有赭阳区,故名。1955年由政府规划命名。2010年始建,年底建成,至今。
广安办事处
2010年根据方政〔2010〕45号文件命名为广安路。此路为东西走向、又有公法、质检等职能部门,护佑人民群众平安幸福,故名。1993年始建南环路,1995年8月建成,经方政【1995】53号文件命名为南环路。2010年由方政【2010】46号文件更名为广安路,至今。
独树镇
因镇政府位于独树街而得名。明代此处居古驿道,称龙泉铺,后称龙泉镇。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古镇被洪水淹没冲毁,仅龙泉寺前的老槐树得以幸存,后易名为独树。 清为抚老下里、抚老上里、抚新里。民国属东区。1931年属二区。1942年置独树镇。1947年为鲁南县独树区。1949年仍为独树区,复属方城县。1958年成立独树公社。1961年复为独树区。1969年改为独树公社。1983年改设独树乡。1986年改置独树镇,属方城县。
博望镇
因境内有博望古镇而得名。西汉外交家张骞出使西域,博得众望,汉武帝封其为“博望侯”,“博望”由此得名。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初出茅庐,火烧曹军于“博望坡”,博望由此名扬中外。镇因此得名。 清末分属南阳县博望东节、广阳东节、博望西节、夏响铺西节以及裕州灵龟铺里。民国后期属南阳县博望镇。1948年属南阳县第八区。1951年划属方城县,仍为第八区。1955年改为方城县博望区。1958年成立博望公社。1961年复置博望区。1969年仍为博望公社。1984年改设博望乡。1986年改置博望镇,属方城县。
拐河镇
因镇政府位于拐河街而得名。因淮河的重要支流澧河穿境,澧河水随山弯曲,故名拐河。 清末属拐河上里、拐河下里。1941年属方城县第四区。1949年为拐河区,属鲁南县。1949年鲁南县撤销,改属方城县。1955年四里店并入拐河区。1958年四里店析出,同时成立拐河公社。1984年改设拐河乡,属方城县。1985年改置拐河镇。
小史店镇
因镇政府原驻小史店而得名。小史店地处石硖口内,原名石硖店,后讹为史家店。又因与石硖口西南的赊店街(现社旗县城)相比较小,故称小赊店。后讹为小史店。 1947年设小史店区。1949年划归治平区。1951年为方城县第五区。1955年将小史店、杨楼2区合并为治平区。1956年治平区撤销,设立小史店、桂河2中心乡,同年复小史店区。1958年成立小史店公社。1961年设治平区,原小史店、尚庄、魏岗管理区改为小公社。1969年复小史店公社。1983年改设小史店乡,属方城县。1994年改置小史店镇。
赵河镇
因镇政府原驻赵河街而得名。古为沿赵河分布,且互相毗邻的两处小村庄,地处宛驿古道,交通便利,逐渐成集。明、清时发展迅速,至民国成为方城县四大集镇之一,故名。 清末属裕州招老下里(赵河附近)及柳林上下里(平高台及中封附近)。民国后期分属方城县赵河镇、宣勤乡。1942年撤区,置赵河镇。1949年为方城县赵河区。1950年改设赵河乡。1958年成立赵河公社。1984年改设赵河乡。1993年改置赵河镇,属方城县。
广阳镇
因镇政府位于广店街而得名。原名广阳店,因处广武山之南,山之南谓之阳,遂得名。后沿旧称广店。 1947年属南阳县。1951年划属方城县,为柳河区广店乡。1956年撤销中心乡,复属柳河区。1958年成立广店公社。1961年复属柳河区。1969年复为广店公社。1974年属云阳工区。1977年复属方城县。1984年改设广店乡。1993年改置广阳镇,属方城县。
券桥镇
因镇政府驻券桥街而得名。传清初此处仅是居住十几户人家的小庄,因村西小河上筑有砖券小桥而得名。 明属孝义乡平台保。清属平西里。民国属券桥镇。1949年属赭阳区。1958年成立何庄公社。1961年撤社并区,原何庄公社分为五个小社,即券桥、辛庄、唐庄、大营、凉亭。同年原陌陂公社的埠口、好庄两个大队并入券桥。1969年复何庄公社。1983年何庄公社改为券桥公社。1984年改设券桥乡。2016年改置券桥镇,属方城县。
杨集镇
因镇政府原驻杨集而得名。镇政府位于杨集村,因杨姓建村,故名。明属裕州抚宁保。清属清新下里。民国后期属方城县杨集镇。1947年属豫西区鲁南县三区。1949年鲁南县废,复属方城县归赭阳区。1951年改为杨集区。1955年为北直辖组。1958年为龙泉公社。1961年归城郊区。1966年属唐楼区。1969撤区并社,改为杨集公社。1984年体制改革为杨集乡,属方城县。2018年改置镇为杨集镇,属方城县。
二郎庙镇
因镇政府驻二郎庙街而得名。传明代前称围山镇,镇境跨越方城至泌阳古道。明初因战乱,镇被火焚毁后迁建,新址因紧靠二郎庙得更今名。 清末分属裕州平老上里、属平新上里。民国后期属方城县二郎庙镇。1947年属方城县陌陂区。1958年成立二郎庙公社。1965年改属何庄区。1969年改称五七公社。1982年复名二郎庙公社。1984年改设二郎庙乡,属方城县。2013年改置二郎庙镇。
古庄店镇
以镇政府驻古庄店而得名。传明清以前,此地为无名小庄。后因临近方城至驻马店的大道,来往行人多在此休息,渐有人开设店铺形成街道,故名。 明为古庄店保、松陂保地,属裕州仁孝乡。清属清老上里、清老下里。1932年后属独树区。1941年为古庄店镇,属第一区。1942年分属古庄店镇、草店镇,为县直辖。1947年称方城县第一区。1949年与独树区合并,改为古庄店乡。1961年成立古庄店公社。1984年改设古庄店乡,属方城县。2018年改置古庄店镇。
杨楼镇
以镇政府驻杨楼而得名。传古称岑家店。清初遭受洪水,仅剩刘姓楼房一座,后迁住此楼者为杨姓,故称杨楼。 明嘉靖时为凤台乡。清初为梁成里。清后期分属中老里、梁成里。民国初属方城县东区。1931年为三区。1935年属二区(独树)。1942年分属杨楼镇、太尉庙镇。1947年属治平区。1951年为四区(杨楼)。1955年杨楼、小史店二区合并为治平区。1958年成立杨楼公社。1961年为治平区。1969年复为杨楼公社。1984年改设杨楼乡,属方城县。2013年改置镇,属方城县。
清河镇
因位置而得名。清河源于镇境北部山区,顺势南流,因水质清澈而得名。镇位于清河之滨,故名。 清代分属招新上里、招新下里、招老上里。民国时分属袁店镇、维摩寺镇、清河镇。1947年为袁店区(驻袁店)。1958年因修汉山水库迁驻老庄,成立清河公社,归唐楼区。1984年改设清河乡,属方城县。2016年改置清河镇,属方城县。
柳河镇
因镇政府驻柳河街而得名。明、清时柳河两岸柳树成荫,地处方城至南召要道,并开设店铺,名柳河店。清末为防匪患,筑寨起集,更名柳河街。 清末属南阳县八里庙乡。民国后期属南阳县柳河镇。1949年属南阳县柳河区。1951年划入方城县初为第九区,后改为柳河区。1958年成立柳河公社。1961年复为柳河区。1969年撤区并社为柳河公社。1984年改设柳河乡,属方城县。2018年改置柳河镇,属方城县。
四里店镇
因镇政府位于四里店街而得名。四里店原名四女店,因为古时有四位异乡女子来此开店,故名。 1947年至1949年,属鲁南县四里店区。1949年鲁南县撤销,原属南召的神林、达店部分及原属方城县的四里店等地划归方城县属拐河区。1951年属方城第十一区后改为四里店区。1955年又并入拐河区。1958年建四里店公社。1961年分若干小公社,恢复四里店区名称。1969年撤区并社,复改为四里店公社。1984年体改为四里店乡,属方城县。2017年改置镇为四里店镇,属方城县。
袁店回族乡
因乡政府驻袁店,且为回族聚居而得名。清初,有袁姓来此开店定居,后商户渐增成集,故名袁店。清末属南阳府裕州招老上里。民国后期分属方城县袁店镇、南阳县长岗乡。1947年分属方城县袁店区、南阳县博望区。1958年成立袁店公社,后因修汉山水库而撤销。1988年设立袁店回族乡,属方城县。
#南阳身边事##南阳上头条##南阳头条##方城头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