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体质,两味药就搞定
察中医之小方,常具备药专力宏之效,用药精准得当。
在《伤寒论》中,栀子干姜汤为寒热并用之最小方,仅仅由栀子和干姜两味药组成。
要想知道如何应用这个方剂,还要回到原文中去。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栀子十四枚、干姜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这个条文讲的是有一个人得了伤寒,也就是有表证,比如怕冷、流鼻涕,表证应该用解表的方法,而医生用了泻下的方法。
泻下法容易伤及脾胃中的阳气,导致一系列脾胃虚寒的症状。
就像平时拉肚子一样,多数时候都是越拉越没劲儿。
虽然这个条文没有写出,但是“微烦”就提示和纯火不一样。
实火的烦躁一般是很剧烈的,真的是如同火在燃烧一样,所以这种不能只用苦寒药进行泻火,否则只会越清越旺,时间久了也会伤及脾胃。
这里是由于泻下导致脾胃受损之后所导致的。
本来脾胃位于人体的中焦,起着使心火下降温暖肾水和肾水上济心火的作用,这样上面不会过热,下面不会过寒。
脾胃一伤,就会导致这个作用的失常,上面会变得热,下面会变得寒。
上焦有热,比如说口腔溃疡、慢性咽炎等上火的现象。
而下寒就是说下焦,比如腰以下常感觉冰凉,脚凉、腿凉等寒凉的现象,这种既有寒证,又有热证的情况就是上热下寒。
此时不仅要清上温下,还要照顾到中焦脾胃,因为根源在此。
中医讲脾属土,众所周知,万物要在土壤上生长,若土壤阴冷就会寸草不生,所以中医上也常说脾胃喜暖恶寒。
但现在的人大多喜欢吃生冷的食物或者常喝冷饮等不良习惯,以至于伤及脾胃,致使出现脾胃虚寒的情况。
方中栀子苦寒清降,能够清三焦火邪,清泻心火而除烦,以干姜温脾胃之阳,其功用也制约了栀子清胃热的偏性。
常用剂量为栀子15g,干姜10g。
举个例子来看,属于脾胃虚寒类型胃痛的,胃中总是反复地痛但是不算剧烈,手脚多是凉的。
不只是有虚寒,平常还有上火的表现。这种上热又有胃中寒冷的,就可以试试栀子干姜汤,上下都治了。
如果牙龈痛,还可以加升麻6克引药上行。
除了治疗这种脾胃虚寒导致的上热下寒,还可以通过调整两药的用量,来治疗郁火导致的胃痛。
临床若见口苦,口渴,心烦,胃痛拒按,舌红苔黄,脉数等郁火胃痛的表现,可以用栀子15克,干姜3克。
由于郁火是由于郁滞而导致的火,就像是很多人受了憋屈一样而发火一样。
要想停止这个过程,如果单纯用寒凉药扑灭,会导致火不能被清除,甚至因为更郁而越来越旺。
也就是不能再过度指责这个人,而是边开导边说他发脾气是不对的,这样他的心情就会慢慢平复。
此时栀子可以清热泻火,起的就是指责他的作用,少佐干姜可以辛温发散郁火,起的就是开导的作用,并且又可以防止栀子苦寒伤胃。
所以干姜一定要少用,多了就助火了。
如果疼痛比较剧烈,因为生气引起的,可以加川楝子10克疏肝泄热。
所以灵活加减药量,可以扩大经方的主治范围。但是也要注意辨明疾病和病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