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甲流的中药
《内经》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个必,我个人比较喜欢解释为“往往”。也并非冬天都是寒证没有热证,春天都是温病没有寒证。这句话表面意思是说冬天得了较为严重的伤寒类疾病,那么春季流感病多发的季节往往也容易患上温热类外感。
而本质意思说到底还是正气与外邪的关系。
在西医的医疗体系内有普通型感冒、流行感冒、病毒感染等分类。但引起的症状基本都是发热、鼻塞、疼痛、咳嗽等等,区别大体都是症状轻重不同、易感人群有别。
而我们中医则认为,合理增强自身正气有利于减少外邪对我们身体的破坏。
那么患甲流的人,你观察一下自己症状严重吗?冬天那波阳的时候你又是什么状态?多数的情况是这波甲流严重的人是上次阳时严重的人。如果这次甲流轻了,上次阳的时候情况基本也还好。上次阳的时候如果是经过中药正确治疗的,这次你会发现发病也会轻很多。
感冒、流感、病毒感染在中医体系内归为外感,如果外感引发了其他疾病我们也有合病、并病的体系。
中药正确治疗外感有利于疾病快速康复,有利于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提高正气(中医爱好者可简单理解为正气的概念就是免疫力)。
但前提是正确治疗,这个很关键。比如我们对外感进行辨证,进行精细化分型,你需要的是寒凉的清热解毒退热的方法,结果你吃的是温热去寒的中药,这样火上浇油结果只会更坏不会更好。
发烧,自觉又发热又怕冷,即阳证之中的阴证,这是正气不强的表现。发烧,丝毫不觉发热只觉得怕冷,这种是阴寒证,是正气严重不足,要么转重几率大要么容易迁延日久不愈,形成后遗症也严重。发烧,不冷只觉得燥热怕热,热的难受,这是正气强的表现,但错误治疗一样会转重,不可大意。那么外感后一会冷一会热这种情况我们叫往来寒热,这个比较特殊,我们另当别论。
1.风寒型甲流
症见发烧、自觉有热、但又怕冷,身上有汗出,有身体酸痛,有鼻塞,通常情况下发烧温度不超过39度。中成药选用小建中颗粒。
这个小建中颗粒表面看是个肠胃药,不像是治疗外感的药。其实小建中颗粒的配方正是著名经方桂枝汤。
桂枝汤以桂枝、生姜温通血脉温阳散寒、因此风寒类外感可退烧。而桂枝、生姜又有促进食欲的功效,又有暖胃的功效,因此对于治疗风寒外感有标本兼治的效果。虽然我们外感本质看似是感染了某种病毒某种细菌,但实际上一患病了你就没食欲了,这样你就难治了,改善了食欲,对抗疾病的能力就具备了。
既然能改善食欲、因此桂枝汤还可以在寒型胃痛腹痛腹泻中应用,因此在《伤寒论》中桂枝汤加上饴糖就是小建中汤了,虽然这个小建中颗粒中没有饴糖,但依然具有“建中”的作用,但除了建中、他还能治疗风寒外感。
中成药药剂量小,适用轻证。严重一些的最好用汤药:
桂枝10克 生姜3片(约为10克)白芍10克 大枣4-6个(切)炙甘草6克
但是切记:嗓子有疼痛的,即便发热怕冷也不要用上述办法。有轻微疼痛的可以上方子上加入桔梗10克,并结合喉糖一同使用,也可以用桂枝汤冲服二丁颗粒服用,总之不要单用桂枝汤或者小建中颗粒了。
如果风寒甲流身上没有汗出又有嗓子疼的,可以吃双羊喉痹通颗粒。这个药对嗓子疼的疗效是非常不错的。
图
如果上述症状又有咳嗽症状,可以搭配半夏止咳糖浆一同服用,或桂枝汤加10克姜半夏、10克陈皮、10克橘红。
风寒甲流无汗出的,重症可用麻黄汤加减。无汗出、咳嗽严重、发热怕冷高烧的一般用大青龙汤或小青龙汤加减。非专勿用,不适合中医爱好者自行使用。
2.热证甲流
可见发烧、怕热 、无汗或者有汗。轻证中成药可用桑菊饮。严重一些的用桑菊饮汤剂。
桑叶9克 菊花9克 桔梗9克 芦根9克
杏仁6克 连翘6克 薄荷5克 生甘草3克
桑菊饮不仅可以清热退烧,还可以治疗嗓子痛、咳嗽。但是高烧到40度上下,大汗淋漓,可能很多人会想到安宫牛黄丸,而我往往用白虎汤加减就能收效,非专勿用,仅供同道参考:
便秘高热:生石膏50~200克与怀山药10克粳米少许(先)麦冬25克 天冬25克 生地20克 玄参20克 花旗参6克知母10克
便稀高热:生石膏50~100克 与怀山药30克 粳米少许(先)党参24克
茯苓10克 焦三仙各10克
热症甲流咳嗽可以在桑菊饮基础上搭配蛇胆川贝止咳糖浆。
热症甲流还有一个单方,那就是青蒿12克煮水代茶饮,这个是一天的量,前提是没有腹泻便软。大人的话可以增量青蒿至20克。
3.往来寒热型甲流
症见一会发热一会怕冷,这种情况可以服用小柴胡颗粒,重的就用汤剂,烧的高的可以用小柴胡加生石膏汤。
柴胡12克 黄芩12克 姜半夏12克 大枣4个(切)党参15克 生姜10克(切片)炙甘草6克 厚朴10克 鸡内金6克 炒麦芽10克
上述方剂是我对小柴胡汤进行的调整,更适合于往来寒热型甲流,有退寒热、促食欲、止咳化痰平喘的功效。烧的时候如果体温高可以再加生石膏30~100克先煎。
4.阴寒型甲流
只是温度计显示体温增高,但自觉无热,只觉怕冷。可以服用附子理中丸。重症可用四逆汤加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