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切换城市]

宁愿烂在肚子里,也千万别对儿女说这几句话,否则只会自讨苦吃

[复制链接]
001 发表于 2023-7-28 22:52: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01
2023-7-28 22:52:28 1122 0 看全部
宁愿烂在肚子里,也千万别对儿女说这几句话,否则只会自讨苦吃
原创 十点阿慌 十点读书 2023-07-24 21:19 发表于山东 658人听过
图片

图片



最近刷到了一则视频,很受触动。



视频标题名为《有对不扫兴的父母是什么体验》。



一打开,是作者和父母在一起时,各种其乐融融的画面:



“大晚上嘴馋了一起下楼买冰棍吃。”



图片



“心血来潮画了奇怪的妆,不会被教育不会被说奇怪。”



图片



“带他们出去外面吃好吃的,不会被说浪费钱,大家都很开心。”



图片



……



就是这么一条简单的视频,不狗血不猎奇。



怎么就火了呢?



一个评论点明了背后的真相:



“273.5万个点赞,代表273.5万个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在疯狂羡慕着。”



“羡慕”这种情绪:



往好听了说是“向往”;



往现实点说,却是因为很难够得着,或者几乎得不到。



不同于视频中一家三口的和谐融洽。



更多读者和身边的朋友,遭遇到的是“被父母各种扫兴”:



每次家人聚餐,到最后总会演变成“饭桌教育”,而自己就是被批斗的对象;



某次考试成绩不错,拿着成绩单向父母“炫耀”,换来的却是一顿数落和打压;



就连出去玩得太开心,也会被父母教训“乱花钱、不务正业”;



……



如果把快乐的情绪比作一个个气泡,那父母扫兴的话语,就像一根根刺。



总是在你情绪高昂的时候,冷不丁冒出来戳破你的泡泡。



“别得意忘形!”



“有什么好开心的!”



那些经历过的人,自然会深深懂得,这个短视频背后强大的情绪价值:



拥有“不扫兴”的父母,究竟有多爽。





图片



“扫兴”这个词,说出来可能有点不太好听。



但十点君身边的朋友,甚至网上很多人分享的故事,都在不断印证这一点。



“我的父母,总是能在我跟她分享我快乐的时候,出言打击。



关键是,她自己还不觉得那是打击,真的很伤心。”



过年期间,她为了让父母放松一下,便提议带父母去动物园玩。



“当时他们明明也高高兴兴地答应了。”



但因为人太多,他们排队等了很长时间。



妈妈逐渐不耐烦起来,转头朝着她喊道:



“烦死了,要不是因为你,我才不来遭这个罪呢!”



原本期盼着父母能开心的网友,脸一下就垮了下来。



“那一刻,我觉得好委屈。”



图片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



很多父母都会特别喜欢强调自己的付出和牺牲,然后让孩子背上一种莫名其妙的负罪感。



一旦发现孩子过得“太舒服”,就会把这些付出拿出来再说一遍,以此来确定自己的权威。



在网上刷到过一篇帖子,帖主说:



自己因为忙工作,常年不着家。



有次爸爸生病了,爸爸妈妈不想让她担心,就瞒着她做了手术。



结果,在一次很小的家庭争吵中,妈妈直接掀开了爸爸的衣服,让她看肚子上的疤,然后狠狠地指责她:



“你只知道自私地过你自己的生活,我们就算死在街上你也不会在乎!”



那一刻,她的心里充满了愧疚和自责,还有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压在我肩上的好像不仅仅是关于家庭和性别的重量,还有一些别的什么,我说不清,只觉得很累。这些疲惫在绝大多数时候只像一声叹息一样轻,又在某些时刻像一座山那样重。



这些被不断“扫兴”和“泼冷水”的孩子,内心总是背负着对父母深深的愧疚,以及深深的自我怀疑:



听到爸妈诉说自己的不容易,心里会觉得很难受;



自己出去玩,一想到父母在奋力干活的场景,内心就会被狠狠刺痛一下;



取得了一些成绩,第一反应不是雀跃,而是提醒自己“谦虚使人进步”。



因为每次他们快乐的时候,父母总会强调自己的苦难。



慢慢地,他们就会在脑海里形成一种认知:



快乐是不被允许的。



好压抑。



图片



除了诉说自己的不幸外,“扫兴”的父母还总是下意识地否定你。



分享美食,他们会说“垃圾食品”;



分享游戏,他们批评“玩物丧志”;



分享电影电视剧,他们毫不理解“啥玩意儿?又不是真实历史,瞎编乱造”。



明明是最亲近的人,明明是想通过分享拉近彼此关系,收到的却是比利刃还伤人的话。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失望性隔离”。



它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当孩子一次次失望积累,就不愿意再跟父母接触,以免自身遭受伤害。



久而久之,他们和父母的关系便会越来越淡漠。



更有甚者,会在不断碰壁中,模糊甚至丧失自我的价值。



著名的作家三毛,在才情被大众认可和喜爱的同时,却花了大半辈子与父亲抗争。



因为她发现自己无论怎样优秀,都难以得到父亲的赞许。



她曾写信给父亲,言语中充满了悲凉:



“我一生的悲哀,不是没有赚得全世界,而是请你欣赏我。”



每一个被否定的孩子,都是如此。



他们终其一生,都在苦苦追求父母的认同。



敏感而自卑。





图片



那么,为什么父母总是会习惯性地“扫兴”呢?



“我的父母,是不是打心眼里不希望我过得好啊?”



很多人说:



这是“挫折式教育”,打压你是为了你好,让你不要太得意。



还有心理学家说:



认同孩子,就意味着自己权威的消失。



出于这种恐惧,父母会下意识地给孩子泼冷水。



图片



但比起这些,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也很根本的原因:



你的父母,他们自己也被困在上一辈的人生剧本里。



他们习惯打压你、否定你、泼冷水,很大程度,是在“搬运”自己父母那套教育方式。



前阵子,刷到了另一个家庭出行游玩的视频。



标题是“带扫兴的父母出去是什么体验”。



视频里的父母,更贴近大多数家庭的真实情况。



去了某个景点,父母会不断说“太贵了太贵了”;



吃一顿饭,他们知道价格后,会惊讶道“这么贵啊?还不如回家做饭”。



但不同的是,面对父母的扫兴,这位作者没有只顾着抱怨和委屈。



而是选择认真去观察、聆听父母“扫兴”话语背后的意思。



她发现,父母几乎每一句都是回落到金钱上。



“他们穷怕了。”



是啊,父母“扫兴”的很大部分原因,就是他们从小到大苦惯了。



定期犒劳自己、出行游玩、看到喜欢的事物就买买买,换作是父母年轻时,那是绝不可能发生的。



他们早已把“委屈”和“亏欠”自己,刻在骨子里。



当负面情绪成为了常态,快乐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一种过于陌生的情绪。



所以,与其说他们“扫兴”,倒不如说:



他们只是被困在了父辈递给他们的人生剧本里。



图片



一味地指责,显然是不公平的。



其实仔细想想,又有多少人的父母,不是从苦日子趟过来的呢?



他们从小没有体验过快乐的童年,甚至早早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为家庭付出,为他人付出。



有太多的不得已,太多的委屈,太多的愤懑,却只能藏在心里。



久而久之,他们失去了快乐的能力。



一个没有体会过真正快乐的人,要怎样才能认同快乐,并发出自然的笑声呢?



一位心理工作者说的话,我听后仿佛被击中一般:



“他们不只是可敬、可爱或可恨的父母,他们也曾是可怜的小孩。你与父母之间,从盲目的爱,到激烈的恨,再到深深的看见。”



“借由看见,你终于成为了一个成熟,能理解复杂性,与世界和解的成年人。”



所以,我们不妨尝试着看看父母曾经走过的路,然后把自己代入进去,或许我们就能提前找到解题的思路。





图片



看到这里的你,也许是曾经被不断泼冷水的“孩子”,或许是正在思考的家长。



十点君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抨击那些“扫兴”的父母吗?



并不是。



十点君并不希望它变成大家纯粹宣泄情绪的阵地。



就像上面说的,或许真的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更多情况下,他们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爱。



我曾经和很多朋友聊过,发现大家多多少少都受到过原生家庭的伤害。



如果选择继续困在过去,只会徒增伤害。



主动改变,才能拥有更加自洽平静的心境。



被泼冷水的孩子,在长大后,依然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和父母相反的剧本。



在这里,十点君整理了两个小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多关注别人的赞许



被不断否定的孩子,长大后总是缺乏自信、自卑感重。



但如果试着回想,你就会发现:



还是有很多人曾经夸赞过你的。



可能是某一次,你穿了父母讨厌的裙子,却被朋友夸赞好看;



也可能是你那份被父母瞧不上的工作,却让你赚到了很多钱、获得了不低的成就、获得了朋友的艳羡。



请深深记住这些赞许,因为它们都在证明着,你身上有很多闪光点。



图片



(2)停止向父母寻求认同



作家洪晃曾在一档访谈节目中,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我们的存在感,必须来源于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喜欢。”



从前,我们只能承受父母“泼冷水”,找不到自己的价值。



但现在我们已经长大了,可以通过别人和自己,建立起更完整的认知体系和价值观。



当然,不向父母寻求认同,也并不代表要和他们站在对立面。



而是尝试着接纳他们,接纳自己。



允许父母暂时找不到表达快乐的方式,也允许自己有表达快乐的权利。



如果你现在还做不到“不被影响”,可以先试着“隔离”;



当你有足够能量,不会被轻易影响和打压,再去试着带动父母。



图片



或许那时候,他们就能通过你的带动,走出父辈人生剧本的苦闷,也能尝尝快乐的滋味。



当然,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另外,十点君也希望看这篇文章的父母,能试着去理解孩子想要和你分享快乐的心情,哪怕一点点。



一直喜欢的画家黄永玉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放在结尾,希望大家都能够:



“明确的爱,直接的厌恶,真诚的喜欢。



站在太阳下的坦荡,大声无愧地称赞自己。”



要常常记得,你值得一切的美好。



往前看吧,那里有光。



点亮文末的【在看】,动手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早日走出父辈剧本的怪圈。



也欢迎你在留言区写下自己和父母的故事~







作者 | 阿慌,慌慌张张,不只为碎银几两。

编辑 | 张敬,两眼带刀混账到老。

主播 | 夏萌,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睡前时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片

图片

阅读 10万+

十点读书
mmexport1690555885806.png
mmexport1690555890195.png
mmexport1690555893187.png
mmexport1690555920047.png
mmexport1690555917490.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您可能感兴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001
管理员给TA私信

查看:1122 | 回复:0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联系电话:18336672352 0377.net 版权所有 邮箱:bimingfeng@vip.qq.com ICP备案号: ( 豫ICP备2022020656号 )
Copyright © 2002-2024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