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爆火的《长安三万里》,看哭了......原来成年人的心酸,都被它说尽了
《长安三万里》在一夜之间迅速爆红,168分钟的电影让李白、高适、杜甫、王 维、孟浩然、王昌龄等诗坛文人走出了语文书。
看完《长安三万里》我第一时间安利给了闺蜜,闺蜜问:“适合小孩子看么?"
我想,意气风发的少年们或许还体会不了才子郁郁不得志的苦闷;
他们或许不会懂,天下间的捷径,岂是为寒门所开;还不会明日安史之乱背后的家国情怀。
让我痛哭流涕的,是年少时那些团囵吞下的诗句;是他们平生的郁郁不得志。
是电影里每一次闪回的手法,暮年和青年的交织,是那个年幼时也曾经有过有远大梦想的自己。
电影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高适为主线,展现了高适视角下安史之乱下大唐诗人们。
那些才华横溢满腔抱负的少年郎的集体画卷。
李白说:“我是他最好的朋友。”我是吗?“ 高适自言自语。
初见李白,他俩身怀报国之心,互相欣赏。每一次见面都是李白投入高适怀抱,那种久别重逢的喜悦都溢出了画面。
二十年后,当李白喊出来,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是照着你的样子写的,多少人泪目啊。
他也曾经告诉当初自卑的高适,他心中的锦绣终有脱口而出的一日。
李白才华横溢,是个官迷,可惜胡人血统,商人之子,连考公的资格都没有,于是,他决定入赘。
问最好的朋友孟浩然,孟浩然说好,高适坚决反对,他希望李白不要轻易妥协。
他写下否离开的那一刻,我觉得他们才是最好的朋友。
李白终于得到了重用,写信给高适,速来!速来!速来!
然而高适赶来的时候,李白才发现自己的才华只为逗贵妃乐,他也只能装健忘了,还能如何呢?
初见杜甫,这个可爱的小孩闪出来自报家门,我叫杜甫。
他们笑了,想到这个看遍繁华的活泼少年,这个会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少年。
成年以后山河破碎,写出来百年多病独登台,写出来茅草为秋风所破歌,我禁不住的流泪。
李龟年出现的时候,我突然没来由的想起来江南逢李龟年。
依然是一样的桃红柳绿,莺飞燕舞,可是人生的风光美景到哪里去了,还能复返吗?
人生的重逢,又能有几次呢。
高适说,后来出公差偶遇过一次李白,轻舟虽已远去,岸上依然歌舞升平,老百姓都在崇拜,我们县令能请到李白耶。
那一刻,我仿佛穿越时空,微笑着挥手,嗨,这是汪伦吧,你好呀!
李白在晚年犯了大罪,又被大赦。其实他只是想进入朝堂,施展才华。
虽说头发早已花白,他的抱负仍旧满怀,他的诗句依旧闪耀。
当永王邀请他做幕僚,他以为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
那个浪漫的诗人,为了自己的抱负,一辈子都在摧眉折腰却,终是求而不得。
而那个说话结巴,生活拮据的旧友高适,却经过自己不懈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一路高升。
那些吟诗作对、相扑比赛的场面,在晚年后相忘于江湖。
如同,在安史之乱后残破衰败的长安,永远的留在了二十岁高适,近50岁高龄,做了哥舒翰秘书。
潼关失守后,及时通风报信,得到了玄宗的赏识,自此职场一路开挂。
终于迎来了他的高光时刻,李白在吟唱出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时候,不知道经历人生大起大落的他,是不是真的释然了,还是会带着些许的遗憾。
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轻舟和万重山吧,纵有万般的苦痛无奈,话到嘴边,也只能云淡风轻。
也是长大了才知道,轻舟已过万重山,那是一段人浓墨重彩的人生。就想电影的遗憾一样:
高适蹉跎了半生,才迎来暮年得志;
李白潇洒恣意,空有大鹏之智,最后却沦为阶下囚;
少年杜甫惬意灵动,可最终只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的无奈;
远在长安的皇帝,永远也不知道哥舒翰宁死不降;
裴十二十个女子,文不输李白,武不输高适,但却因女子之身报国无门;
世间竟然这么多才华出众的人不得志;
盛世长安,也终是不复再现。
· 交个朋友·
比上面那句话值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