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长城(the great wall of chu)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主要分布在豫南的南阳、平顶山 、驻马店、信阳4个地级市的25个县(区)。2010年3月8日,河南已用考古学的方法,第一次确定了楚长城的地理位置和走向。
楚长城遗址
景区简介
楚长城西起湖北省竹溪县,跨汉水辗转至河南的邓州市,往北经内乡县,再向东北经鲁山县、南召县、叶县,跨过沙河直达泌阳县,总长500多公里,是我国最早的长城。最早修筑长城的是楚国。从现存遗址的实际情况看,又较为复杂,楚长城并不是单一的线路,除北面南召至鲁两县间是单一线路外,东线和西线又各有内线和外线,东西两线形成四条线路。 确定的楚长城墙体30.51公里,被历代破坏而消失的楚长城墙体约25.37公里、山险81.34公里,共计137.22公里。此外,调查和发掘确定了方城县大关口和泌阳县象河关等楚长城关堡2个,叶县保安镇前古城、泌阳沙河店古城、付庄古城等位于楚长城线上的城址3个。通过此次调查,目前已基本掌握了平顶山市叶县、舞钢市、南阳市方城县和驻马店市泌阳县境内的楚长城分布线路。
同地段的楚长城特点是不一样的。叶县夏李乡高楼山以东及方城县杨楼乡的楚长城特点一致,即以绵延几十公里的人工修筑的墙体为主。舞钢境内的楚长城则是山险和扼守山谷的人工修筑的墙体相结合,共同组成防御线。泌阳境内的楚长城则是以山险为主,以关堡或城址扼守古道、关口为主的防御形式。
历史记载
根据文献记载,最早修筑长城的是楚国。楚长城在历史文献记载上称作“方城”。《左传》上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齐国要进兵攻打楚国,军队已经到了陉这个地方,楚成王派了屈完去迎敌,到了召陵地方,屈完对齐侯说,你如果真正要想打一仗的话,楚国有方城可以作为城防,有汉水作为城池,足可以抵挡一阵子的;齐侯见楚防御工事果然坚固,只好收兵。
像这样别的诸侯国家去攻打楚国,到了方城就被阻挡而回的情况,在古代文献上还有不少记载。如《左传》上记载公元前624年(楚穆王二年),晋国的处父楚攻打以救江,到了方城,遇到息公子朱,便回去了。又如公元前557年(楚康王三年),晋国的荀偃栾帅师伐楚,入侵到了方城之外,由于防御严实,没敢攻打,结果只好攻打了一下别的地方就回去了。这些情况不仅说明了楚方城在防御其他诸侯邻国侵扰上的功用,而且也说明了方城不是一般孤立城市的城垣,而是连绵不断的城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这便是长城的开始。
关于楚方城就是楚长城的记载,在古代历史文献中,得到证实。《汉书·地理志》上说:“南阳郡,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上记载更为详细。《沅水》条上记载:叶县东面有故城一道,从鲁山县(今鲁山县东南五十里)开始,东至泌水(今泌阳县北),西达比阳(今唐河)界,南北连联数百里,号为方城,也称作长城。郦县也有故城一面,未详里数,号为长城,也即是这一道长城的西段,其间相去六百里。
公元前656年,春秋霸主齐桓公率八国军队讨伐楚国。楚国派使者屈完见齐桓公,陈以利害并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说明齐军是越不过这条防线的,屈完所说的“方城”就是楚长城。南北朝盛弘之《荆州记》载:“叶东界有故城,始犨县,东至瀙水,达沘阳界,南北连绵数百里,名为方城,一谓之长城。”楚长城最初是由列城发展而来的,即一系列依地形排列而成的防御型小城。
楚长城的位置,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它的西头从今天湖北的竹山县,跨汉水辗转至河南的邓县,往北经内乡县,再向东北经鲁山县、叶县,往南跨过沙河直达泌阳县。总长将近一千里。从地理位置上看,这一道长城正好处在当时楚国都城郢都的西北和东北面,对于防御较为强大的诸侯邻国秦、晋、齐、韩、魏等的进攻是恰当的。
景区价值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
中国长城的修建历史已有数千年,过去历史学界和长城学界对于什么时代哪个诸侯国最早修建长城不断进行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春秋时期的楚国长城修筑最早;另一种观点认为,春秋时期的齐国长城修筑最早,甚至还有人认为就不存在有楚长城。认为齐国长城最早者援引《管子?轻重篇》的记载:“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司马迁《史记》记载齐国最后一次修筑长城是齐宣王时期(公元前319---301年):“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齐州,千里余。”对于司马迁的记载后人认识是一致的,而对于《管子》一书的最早记载值得研究,因为此书并非管仲所著,系后人托名于他的著作,所以不足以证明管仲时期(?--前645年)齐国已修筑长城。楚长城从《左传》的记载可以认定,从楚成王十六年(前656年)楚以长城拒齐,已有开始使用的记载,加之目前已经发现了数量很多、保存较好的遗址,历史和长城学界的记述也颇多,理清了楚长城的分布概况,因此可以说,楚长城是我国最早的一道长城,为我国的长城修建史找到了源头。
填补了我国长城研究的空白
对于楚长城的研究,其前还基本局限在历史文献的记载,虽有少量考察活动,但很不系统全面,甚至出现一叶障目的情况。中国长城学界资深学者罗哲文先生在其《长城》一书中写到:“关于楚长城的建筑形式,由于保存的遗址尚未查清,目前尚不能确证,但从历史文献记载上我们还能得知一些情况。”南召县对楚长城遗址的全面认真考察,揭开了楚长城的神秘面纱,弥补了罗哲文先生的遗憾,为研究楚长城找到了大量遗址实物证据,填补了我国长城研究领域最早的春秋时期长城的一项历史空白。
楚长城是重要的文物旅游资源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南阳市,辖区南绾荆襄,北屏汝洛,西控关陕,南障江淮,向为中原形胜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史文化灿烂辉煌。恐龙蛋化石遗址、50万年前的南召猿人遗址、众多的新石器时期遗址、楚都丹阳遗址、秦相百里溪故里、越国大夫范蠡故里、西汉科学家张衡墓、医圣张仲景故里、东汉帝刘秀诏以南阳为南都、三国时蜀相诸葛亮躬耕地和武侯祠等,编织了洪荒时代的上古文化圈、汉文化圈、三国文化圈,如今楚长城的新发现连同楚国早期都城丹阳,又呈现出了一个规模浩大的春秋时期的楚文化圈。楚文化圈展现给我们的是世界品牌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南阳市最为宝贵的文物旅游资源,也因此大大提高了南阳市和南召县的知名度。
为豫西南贫困地区致富创造了重要条件
豫西南各县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处伏牛山区的南召县为国家级贫困县,实施旅游开发带动战略已成为各级领导和有识之士的共识,旅游业蓄势待发;并且由于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前景可观。楚长城在南召县线路最长,许多关城遗址是楚长城最典型的历史标本,并且经由中国长城学会这一权威机构考察认定,为南召县乃至整个豫西南各县市实施“以旅游促开发,以开放促开发”的旅游带动战略,辟创了一个光明的前景。在21世纪伊始,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利用优势,务实苦干,奋发精进,一定会创造出一个比春秋楚国修筑长城更加辉煌的新时期。
调查历程
2008年10月至今,为配合国家文物局长城资源调查项目及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根据河南省文物局的统一部署,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了豫南地区楚长城资源的调查任务。
结合文献和前期掌握情况,楚长城主要分布在豫南的平顶山、南阳、驻马店、信阳4个地级市的25个县(区)。依据楚长城的特点及任务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了两个调查队,分段进行调查。 两个调查队徒步行走763公里,通过调查,确定的楚长城墙体30.51公里,被历代破坏而消失的楚长城墙体约25.37公里、山险81.34公里,共计137.22公里。
此外,调查和发掘确定了方城县大关口和泌阳县象河关等楚长城关堡2个,叶县保安镇前古城、泌阳沙河店古城、付庄古城等位于楚长城线上的城址3个。
通过此次调查,目前已基本掌握了平顶山市叶县、舞钢市,南阳市方城县和驻马店市泌阳县境内的楚长城分布线路。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介绍说,从目前调查看,不同地段的楚长城特点是不一样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叶县夏李乡高楼山以东及方城县杨楼乡的楚长城特点一致,即以绵延几十公里的人工修筑墙体为主;舞钢境内的楚长城是山险和扼守山谷的人工修筑墙体相结合,共同组成防御线;泌阳境内的楚长城则是以山险为主,以关堡或城址扼守古道、关口为主的防御形式。
孙新民说,他们还对舞钢平岭长城遗址进行了发掘,对泌阳象河关遗址进行了试掘,首次以考古发掘的形式将楚长城墙体和关堡的结构及建造程序展现给世人,并用科学发掘出土的遗物断定了楚长城的年代。这在楚长城研究上还是第一次,对于推动楚长城研究乃至楚文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9年6月至9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舞钢市平岭长城遗址焦桐高速叶县至舞钢市段穿越区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揭露面积1500平方米。
此次发掘的楚长城墙体内所出遗物大部分为春秋时期,少量为战国早期,未见晚于战国时期的遗物。平岭长城年代下限不晚于战国时期,亦与文献记载的楚长城时代一致。
发掘的该段楚长城墙体残高1.56米,南北宽10——16.1米。发掘的该段长城是东西向的,长城墙体南北两侧有两道石砌墙体。墙体大部分为堆筑,局部系夯筑而成。夯层厚3——7厘米。
考古人员还揭示了该段楚长城的建造程序:两道石砌墙体之间先铺垫一层炭化的木棍或掺杂有炭化木棍的石块层,然后再堆筑红土层;红土层之上堆筑了数层北高南低倾斜状的黄土层。
象河关是古代文献和考古发掘出土遗物相互印证的楚长城关口之一。2010年1月至2月,调查队对象河关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利用自然断面对部分墙体进行铲刮。
此次调查可知,象河关是集古道、关墙、堆筑或夯筑的土台、天然护城河、生活区于一体的成系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
象河关关墙为东西向,古道从中部南北穿越关墙。象河关关墙墙体分内、外护坡和主墙体三部分。关墙宽约22.5米,残高约2米。
象河关关墙内出土有陶片和石器等遗物。所出遗物时代早者可达新石器时代,晚者不晚于东周。目前象河关发现的夯筑或堆筑的土台3个,经钻探和解剖看,这些土台皆修建在地表上。其形状呈圆形馒头状。部分土台残高约4.9米,夯层厚3——6厘米。部分土台内壁上发现有木炭和红烧土。
专家据此推断,这些土台可能为象河关烽燧。考古人员还在今象河乡政府所在地发现一处大型东周遗址,面积约182万平方米,可能是与象河关紧密相连的生活区。
上一篇: 香严寺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