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这些被他们数落的缺点,最开始,都是他们彼此眼中的优点啊。
实际上,在婚姻的不同阶段,我们对彼此的需求都会改变。
而当需求和实际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就会下意识要求对方来付出与牺牲。
就像前文傅首尔提出的“男人淋雨论”。
本质就是在要求伴侣不断付出,强调对伴侣的持续索取。
所以,每次提出的要求,都只是她的“阶段性需求”,而不是终极目标。
当她一穷二白时,她看重老刘身上的现世安稳;
而当她已经成为一个事业女强人时,她要求老刘事业有成,同时要顾家爱妻。
对方没有,就成了“残次品”。
相比之下,朱丹的需求,则一直很“单一”。
她一开始就只图周一围的稳定内核,所以她也能接受这种性格的附加缺点。
不会要求对方不断修剪自己的个性,来迎合自己不断变化的标准。
要知道,一个人的性格,可以做一定程度的让步,却很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委屈求全也好,刻意逢迎也好,都走不远。
选择婚姻,实质也是在选择对方的生活模式。
两个人因为优点在一起,但最后,都是跟缺点在相处。
说到这,也许你会好奇:
既然做不到完美,那到底什么样的婚姻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我们可能很难达到朱丹的状态,也可能多少会有些傅首尔这样的抱怨。
其实,大可不必避讳自己的欲望,每个人都期待更好的婚姻模式。
但首先,要明确内心真实的想法,而不是跟着别人走。
不要今天觉得事业有成的伴侣更优秀;
明天又觉得安于顾家的伴侣更好。
而是重点看两人是否合拍,能不能磨合。
其次,去摆正婚姻内的优先级,婚前多看缺点,婚后多看优点。
在婚前,从缺点中看出这个人的真实模样;
在婚后,在优点里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必事事计较。
然后,去容纳缺点的存在。
没有人会是完美的,这适用于伴侣,也适用于我们自己。
正如卡耐基所说:
“绝对完美的婚姻是不存在的,尽管现实生活中也有理想的婚姻,但是必须明白,它是夫妻双方多年坚持不懈、努力完善的结果”。
每一段婚姻能走到最后,不是因为双方本来就是最好的人。
而是因为婚姻的结合,让双方变成了更优秀的人,也成了最适合彼此的人。
从日常摩擦中,彼此妥协,不断完善。
在完成婚姻的幸福状态的同时,也留有了自我的空间。
在访谈节目《100对幸福婚姻的打开方式》中,有一对年过花甲的夫妻。
他们相知相伴35年。
丈夫一向以事业为重,曾任全球著名酒店集团的首席财务官。
这也是妻子当时看重对方的优点,踏实,有责任心。
然而,两人婚后过得并不顺利。
丈夫常年出差,生孩子、买房办手续,都是妻子一个人。
生大儿子时,要剖腹产,因为丈夫不在,她只能自己亲自签字。
但是,她早在结婚前就知道了会有这样的风险。
“爱一个人,是爱他的长处,也是爱他的短处。
要清楚自己的想法,清楚自己的定位,能不能承受这个压力,适应这个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