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切换城市]

老年人“没苦硬吃”、年轻人“没福硬享”?关于“吃苦...

[复制链接]
001 发表于 2024-11-6 11: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01
2024-11-6 11:01:57 70 0 看全部

近日,关于“没苦硬吃”和“没福硬享”的话题冲上热搜。

“没苦硬吃”说的是老一辈过于强调吃苦的好处,譬如为了节约打车钱,宁愿徒步3公里去公交站最后中暑了也不愿打车回家,又或是每顿饭都要吃上一顿的剩菜,导致新做出来的菜又被剩下,陷入一个吃剩饭的怪圈。

而老一辈的“没苦硬吃”反映到教育理念上,又演化出对“苦难教育”的过度遵循。

“没苦硬吃”的行事作风颇受年轻人“吐槽”,而他们也演化出了新一套“没福硬享”的处世原则,即喜欢把有限的金钱投入到性价比最高的享受中,富养自己。譬如为了省钱吃顿泡面,结果加上火腿肠、埋个溏心蛋,再来几块午餐肉,加点肥牛,把光秃秃的泡面吃出“满汉全席”既视感,主打一个不能亏待自己。

“没苦硬吃”vs“没福硬享”,年轻一辈和老一辈如何看待其中的差异?

水果坏了不让扔

老年人为何“没苦硬吃”?

在东北人小秋(化名)的眼里,75岁的姥姥是“没苦硬吃”的典型。

前几年,小秋的姥爷去世后,姥姥一个人住在老家的平房。儿女不放心老人一个人在家,经常劝她搬来一起住,但每次姥姥都住不久,念叨着老家有事要忙。

“70多岁人了,有啥事需要她去忙?”小秋的爸爸妈妈也不太能理解。

在老家,姥姥清早三四点起床,吃完早饭就出门捡纸壳子卖钱。每天还要去田里侍弄蔬菜瓜果,回来一身汗,往椅子上一坐,要歇半天。小秋想不通,明明家里经济条件也不错,姥姥为什么要这么辛苦。

去年冬天,姥姥不听子女劝,非要亲自铲雪、下地照顾作物。结果摔了一跤,腿骨折了,住院住了好久。“最后全家人请假回家轮流照顾,医药费是小事,主要还是担心姥姥身体。这种超出自身承受范围的辛苦事,为什么一定要去做呢?”

类似的疑问,台州的90后小东也有。

“最不能理解的事,就是外婆为什么经常吃烂掉的水果。”小东说,每逢节日,小辈们总会提上不少营养品、补品和新鲜水果来看望,但外婆收到后,总喜欢囤着慢慢吃。水果要坏了,她就赶紧吃要烂掉的水果,但等到吃完,其他水果也不新鲜了。“我们想把快要坏的东西扔了,但是外婆不肯,非要吃掉。”

这一点,让小东颇为头疼。在她看来,这不是勤俭节约,而是“没苦硬吃”,“他们难道没想过,要是吃出了病,去医院要花更多钱嘛,这笔账应该算清楚。”

对于这些吐槽声,老一辈也有自己的想法。“我一闲下来就会觉得心烦,闹心!我们年轻时,劳动最光荣的观念根深蒂固。我们从馒头和水当饭、衣食紧缺的苦日子,一步步奋斗到现在不错的生活,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几个字已经刻进了我的骨子里。”今年75岁的小秋姥姥说,人生是通过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而变得舒坦,这就是她的“成功经验”。

“部分老年人‘没苦硬吃’,一方面是他们在成长阶段经历苦难,即使生活条件改善,也难以转变居安思危的观念;其次是老年人会更偏向刻板保守,愿意维持旧的生活方式,以获得安全感。”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说,有些老年人习惯的行为,他们自己本身并不觉得苦,反而在干活中获得了价值感和自尊,只是年轻人看起来觉得苦,这是代际差异。

但若老年人“没苦硬吃”的行为给身体带来伤害,年轻人要及时劝阻。

“举个例子,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很多家庭有条件使用空调,但不少老人会选择不开空调,直至热到中暑。这是因为很多老人把享受空调和养尊处优联系在一起,这明显是一种守旧、过时的节俭观,他们没能正确理解社会发展对于改变生活的积极意义。”熊丙奇说,无论是年轻一辈或者是老一辈,应结合社会发展形成与社会所匹配的消费观念。

年轻人“没福硬享”

集中在情绪价值、新奇体验方面

与“没苦硬吃”截然相反,年轻一代把“没福硬享”挂在嘴边。

作为00后的小秋,与姥姥的想法截然相反,在生活中绝不亏待自己,“像网上说的,省这点也富不了,花这点也穷不了。”

有次带姥姥去广州玩,姥姥图便宜,想让小秋买绿皮火车坐票,坐一天一夜的火车到达广州。考虑到时间和舒适度,小秋没听姥姥的话,用一个月暑假工的工资“先斩后奏”买了双人往返的直飞机票。

“火车价格的确便宜,但一天一夜的坐票,姥姥身体吃不消,我也受不了,这份‘苦’会让旅行体验大打折扣,我认为得不偿失。”在小秋看来,钱要花在刀刃上,先保障旅行舒适度,再节省旅途中一些无关紧要的开支。

00后小吴觉得,这一届年轻人擅长“享受点小福”,譬如会买些昂贵的食物犒劳自己,攒一两个月的工资去看一场很喜欢的明星演唱会……但有时也很实际,会拒绝“面子消费”、“人情消费”,譬如寻找各种消费平替,军大衣代替羽绒服,矿泉水代替爽肤水,不熟悉的同学结婚不会发红包等等。

“我们要把最有限的钱,投入到性价比最高的享受中去。父辈可能愿意花钱在人际交往或者装点门面上,但是我们愿意花在自我获得的情绪价值、新奇体验上,这是两代人不同的地方。”小吴说。

苦难教育VS不吃无意义的苦

两代人应加强代际沟通

对“苦”体会的差别,让这届年轻人开始反思“苦难教育”。

已经是大学生的小佳说,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发现,父母无形地设置了很多没必要的“吃苦”环节。

有一年暑假,写完作业的小佳正舒服地吹着空调看电视,“父母看到后,说我太舒服安逸了,于是批发了一些冰棍,让我晚上去家附近摆摊售卖。”

夏天的傍晚,气温仍然很高。摆摊才一会儿,小佳已浑身是汗。更让她尴尬的是,自己性格比较内向,顾客简单进行价格询问,已让她神经紧绷想要逃离现场。“而且爸妈只是在远处旁观,并没有过来一起帮助我。整场体验下来,并没有学会什么,而且对于一个内向的小孩来说,这简直是一种‘酷刑’。”

而成年后,小佳和父母交流过那场她认为“并无意义”的摆摊,“他们想教育小孩忆苦思甜,至于怎么教,最容易想到的办法便是取材于自己童年的经历。”

但小佳并不赞同父母的观点,“没有意义的苦是不用吃的,比如我吃学习的苦,是为了未来有选择如何谋生的权利。我吃减肥的苦,是为了穿更好看的衣服。摆摊很辛苦,但没有学会重要的生活技能,我觉得没有意义。”

长大了的小佳,慢慢开始和苦难教育作对抗。“我反复跟自己说,苦是吃不完的,更没必要‘没苦硬吃’。如果,上了一天课很累,晚上吃顿好的奖励一下;今天没课,买杯奶茶庆祝一下。该奋斗的时候,能够吃苦耐劳。平时该休息的时候,也会给足自己奖励,苦了什么不能苦了我的嘴。”

熊丙奇说,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时代印记”,老一辈人的“苦”是物资匮乏的苦,所以他们勤俭节约。年轻一代是精神和心灵建设的苦,所以精神压力大,焦虑抑郁情况增多。两代人对“苦”的定义不一样,对何为“吃苦”、“享福”自然有不同的观念。

“子女抱怨老人‘没苦硬吃’,多是出于心疼,希望老人能更享受生活。”熊丙奇说,所以需要在代际沟通上促进改变,一些对身体伤害不大的苦,可以让老年人亲自尝试,从而吃一堑长一智,儿女做好兜底工作。“儿女要明白要先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再去和长辈讲道理,新一代的年轻人更讲究平等,那么代际沟通时不能拿出过往的家长作风,不要一开始就否定老年人的一些做法,而是用和缓的沟通方式,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潮新闻 记者 章然 王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您可能感兴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001
管理员给TA私信

查看:70 | 回复:0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联系电话:18336672352 0377.net 版权所有 邮箱:bimingfeng@vip.qq.com ICP备案号: ( 豫ICP备2022020656号 )
Copyright © 2002-2024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