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以立法形式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2023年12月4日,是我国第十个国家宪法日。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 ...
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以立法形式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2023年12月4日,是我国第十个国家宪法日。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即“五四宪法”。“五四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人民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五四宪法”背后的故事。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中向全国人民公布,“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是当年的三项伟大任务之一。 同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 同年6月,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对宪法起草工作提出了全新要求: 1.全面地、规范性地确立人民民主的原则; 2.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的原则; 3.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将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 4.保证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5.与逐步过渡的任务相适应; 6.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7.制定一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宪法。治国,须有一部大法” 1953年年底,毛泽东一行前往杭州起草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由于起草宪法的人员都是环西湖而居,所以也有一种说法,把“五四宪法”草案称为“西湖稿”。中国的宪法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所以起草委员着重研究了1918年苏俄宪法和1936年苏联宪法以及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宪法。 毛泽东主张坚持实事求是、简单明了。毛泽东说,“除总纲外,其他各章都写得比较简单。文字尽量通俗易懂,便于群众了解和掌握。”过程中困难重重,反反复复,几易其稿,最终形成了宪法草案。 1954年6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宪法草案全文并发表了社论号召开展广泛讨论。一场轰轰烈烈的宪法草案讨论随即遍及全国。“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一时变成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征集意见118万多条。据一些亲历者的口述,讨论正值洪涝灾害严重,有些地方的群众只能在防洪大堤上开会,场面热烈又感人。因为交通受阻,征集的成千上万的意见只能用油纸打包后靠飞机运送。 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人民群众对新中国宪法草案的热情丝毫不减,提出了许多中肯、具体的意见和问题,大至大政方针,小至标点符号,均予以记录。这些征集到的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几乎涉及宪法草案的每一个条款”。 |
五一长假即将来临总有一天应该收拾行装,收拾心情,和家人
快科技4月25日消息,据环球日报,上海到杭州中国工程和铁